临近年末,权益市场持续震荡调整,横跨固收和权益、兼具进攻和防守的可转债投资,成为基金年终寻找市场机会的重要领域。面临当前震荡市场,基金表示,权益市场结构性机会有望延续,可转债投资仍能享受其股性的收益,但市场震荡不可避免,其债性提供的保护机制,也是机构关注可转债投资的重要因素。
布局可转债市场
今年以来,可转债投资呈现稳步推进的局面,可股可债、股债双性的特殊属性,让可转债在震荡结构性市场中,仍表现较好。
东北证券分析师刘辰涵表示,2019年初到11月15日,转债市场以上涨为主,期间有数次回调。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一季度普涨行情较好把握,三季度则较难把握。从个券来看,2019年转债市场以上涨为主,下跌的转债仅有11支。
可转债市场的机会,早已引来市场机构的关注与布局,刘辰涵根据上交所公布的转债持仓数据分析指出,从占比来看,一般法人是转债最大的一类投资者,主要为上市公司股东;其次占比最大的机构为券商资管+自营+信托+专户;持仓占比排名第三的机构为保险+社保+年金;持仓占比排名第四的机构为基金。基金三季报数据显示,从债基、混基的持仓来看,自一季度以来,债基转债持仓(绝对规模、相对比率)有一定的上升,且与2018年相比均有较大规模上升;而混基自2019年以来有所下降,与2018年相比,绝对规模有所上升,相对比率下降。债基增持转债较为明显,反映了转债的进攻属性。无论从绝对规模还是占比来看,基金转债持仓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今年以来,公募可转债投资的表现较好,可转债基金凭借可转债债券+股票期权的特色,获得不错收益。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11月29日,在收益率排名靠前的债券基金中,有多只是可转债基金或可转债增强基金。
关注低估值周期类标的
目前来看,纯粹的公募可转债基金数量相对较少,且由于可转债市场容量相对有限,基金产品规模相对较小。但也有部分可转债基金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并专注于挖掘可转债的投资机会。以富国可转债基金为例,三季度末,该基金的规模已经达9.09亿元,可转债仓位达82.41%,其重仓债券有光大转债、核能转债、参林转债和大族转债等。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可转债市场正在逐步扩大,机构参与度也在提升,显示出较好的配置价值。转债市场规模逐步增大,供给放量,有利于精选个券,获得超额收益。数据显示,截至11月22日,今年以来,上交所和深交所共发行85只可转债,发行规模达1920亿元,是2018年全年的2.68倍。同时,二级市场成交活跃,截至11月22日,今年沪深两市可转债成交金额达1.06万亿元,是2018年全年的3.74倍。
可转债市场源头活水持续流入,新券持续增加,扩充了投资标的。同时,二级市场成交趋于活跃,有利于机构资金布局和进退。在这样的市场中,个券的研判和选择,考验投资者的专业水平,机构的专业能力得到凸显。某公募可转债投资人士表示。
近期权益市场持续震荡,可转债横跨固收和权益、兼具进攻和防守,成为基金年终寻找市场机会的重要领域。基金表示,权益市场结构性机会有望延续,可转债投资仍能享受其股性收益,但市场震荡不可避免,其债性提供的保护机制,也是机构重点关注可转债投资的重要考虑。
展望2020年,刘辰涵认为可以关注以下机会:一是关注正股基本面较好的个券,如遇回调可积极布局;二是周期类标的当前估值较低,如汽车、轻工等;三是积极参与优质新券打新。对于科技类转债,建议投资者保持谨慎,一方面相关转债标的同正股相比估值较高,买转债不如买股票;另一方面TMT(科技、媒体和通信)类股票估值并不便宜。
短期来看,一方面将对可转债产品进行专业布局,积极参与可转债打新和二级市场交易机会,预计今年年末和明年年初,对部分个券的交易机会将会着重参与,主要是看重优质个券在回调后的价值重现;另一方面是将可转债投资做进投资组合,可转债基金以外的固收产品和部分混合型基金都将积极参与可转债的投资,作为收益增强的一种方式,实现固收+和权益+的组合策略。上海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固收投资负责人表示。
中概股回归好戏连台 券商摩拳擦掌积极入局
上周北上资金净流出超400亿;明星基金把握“黄
凯华地产40亿元小公募公司债券在上交所提交注
招商基金姚爽:短期或仍以震荡为主 可择优参
公募齐发声力挺牛市 市场重建需要至少2-3个月
首创股份20亿元小公募可续期公司债券已获上交
10家公募基金解盘 同称“调整带来布局良机”
央行等5部门出台30条措施支持企业抗疫(全文)
税延养老一年试点将满 推广遇难题业界开九大
证券法:发行人欺诈发行尚未发行证券的最高罚
3月新基金频现延长募集 科技主题产品销售降温
再融资新规正式落地 多家基金认为将重新激活
支付宝养老专区今起上线 下周一起可买养老基
10月新增信贷6613亿元 M2同比增长8.4% 定向滴灌持
重仓股扎堆创新高 年底冠军“基”争夺陷胶着
「xd股票是什么意思」教你一个基金定投的小技
公募基金:结构性行情在调整中酝酿形成
注册制落地 基金公司加快布局创业板主题基金
美国房地产回暖 海外投资者购买量大增
部分“独角兽”企业高估值存水分 投资需谨慎
「基金托管人」风格切换来临? 机构追逐中证
公募充当养老金投资主力军
最严金融消费者保护规定落地 对资管业影响深
多只主动权益基金提前结募